連續漲了20多年的房價,已經是頂上又往上竄了,房地產投資的空間不但越來越小,投資的風險也不可預見。越來越多的投資人把眼光轉向了文化藝術品。文化產業大發展的春天漸行漸近,即將拍面而至。
多年以來,由于文物限制性交易的政策規定,嚴重捆綁了文化藝術品的交易,猶如一根高壓線,壓在頭上,就怕觸電、犯規;更像一顆顆地雷,不敢觸碰禁區。大量有收藏價值,并有投資價值的文物只能“鎖”在民間收藏人士家中,成了守閣難嫁的“姑娘”。據專家估計,全國幾十萬億的“寶貝”被束之高閣,不準拍賣,不能流通,不許交易。想出手的出不了手,看中的只能看,想投資的有錢也百搭。
大量文物被列為交易禁區,文物交易市場就難以活躍起來,國家倡導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舉措就難以落地。
改革開放以來,我國經濟快速發展,經濟實力列全球前位,經濟硬實力越來越硬,已經崛起的中國令全世界矚目和點贊。文化軟實力同樣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較強的不可缺少的方面。近幾年來,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軟實力的培育,先后出臺了大力扶持和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,各地也相繼出臺了具體的扶持政策,文交所、文化產業園、文博園逐步興起。放開文物交易的呼聲越來越強烈,文化產業大發展的強勁東風已經吹起。無論是以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,還是推動經濟、文化兩大產業并肩齊驅發展的需要,還是吸引更多投資人,參與文化藝術品交易,都迫切需要放開文物交易市場。
文物既是收藏人士的財富,也是國家財富,是中華民族每個時期發展的象征,國家出臺《文物管理辦法》的目的是防止文物外流,已在境外的文物,要千方百計回流。既然是限制文物出境,那在國內完全可以放開,進入流通市場。一方面,有利于文物、文化藝術品在國內的交流,更多百姓及收藏人士從一件件文物中,了解中國幾千年的發展歷史,了解中國古代、近代的燦爛文化,更加珍惜如今的擁有,更加熱愛偉大的中華民族;另一反面,從根本上解決文化產業大發展遇到的瓶頸,拉開大閘門,促進洶涌澎湃的文化藝術品洪流滾滾向前,迅速提升我國文化產業軟實力;再一方面,文化軟實力的提升,又將促進經濟實力的提升,不斷壯大我國的綜合實力;還有一方面,為投資人提供更好的投資方向,拓寬投資渠道,引進源源不斷的大量資金,注入文化產業,引入文物文化藝術品交易市場,促進文化產業大發展,真正落地生根、落地發展、落地結果。
最近種種政策信號表明,在國內逐步放開文物交易的大閘門將要開啟,在文化產業發展的機遇中,找準點、定好位,捷足先登,迎接我們的又是個美好春天。(作者:潘振華,微信號:pan88110122 歡迎加微信交流?。?/p>